才子圪垯历史文化简介

2021-03-19 10:47:45 来源: 作者:郑中午

  “才子圪垯”位于山西乡宁昌宁镇田家原高岭凹古村落之南阜,与古鄂邑龙山“云台”一脉相承。

  “才子圪垯”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地。它属于“才子庄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才子庄园总占地面积5136亩,其中人工林和原始次生林4000亩,机耕梯田1000亩,植被面积达80%。初步形成文化,生态,田园综合的农耕体验,研学旅行,康养休闲的“世外桃源”。主要有三大功能区:即“才子圪垯”传统祭祀文化,天文科普,观测体验区;“才子庄园”传统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采摘观光,农耕文明,教学试验区;“才子书院”国学教育,研学旅行,拓展训练,书画创作培训区。

  “才子圪垯”的文化构成

  一、“才子圪垯”是古鄂祭坛

  1、“才子圪垯”地理名称

  “才子圪垯”,是一个“圜丘”,即圆丘。这一名称古已有之,见于乡宁县行政区划图。
 


 

  为什么这个山头的名子称为“才子”呢?这个“才子圪垯”又有什么重要的用途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才子”,“圜丘”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

  《说文》“才”字的本意,是指“草木初生,(破土露头)未见枝叶的样子”。寓意生机昂然,蓬勃向上。有“凡始之称”,泛指刚刚开始之意。又有“财才(纔)材”同音同源,通假通用。“财”从贝,本意指财物。王力《同源字典》:物有用叫做“财”,古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说文》“人所宝也”;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人道”。

  《说文》“子”字的本意,“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人之初生状态。头,手足并一。泛指“婴儿”,“种子”;又是“十二地支之首”,我们常说的“子时”就是午夜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钟,是寓意刚刚结朿了过去的一天,又迎來了新的一天。显而易见“才子”组词的真正意义:“才”,“子”均为象形字,“才”象万物初生之状。“子”象万物之灵,人初生之状态。《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创生。孔子对此名言解释:“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故“才子”一词的本意或本性皆指万物:孕育初生,勃勃生机,欣欣向荣,年年兴隆,生生不息。也符合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之学说。

  所以“才子圪垯”的地理名称蕴含着深邃的“初生”与“创生”,“自然”与“精神”文化寓意。

  2、“才子圪垯”的地理位置

  乡宁县城周边有五座大山,分别是“云台山”,高天山”,“鄂山”,“尖山”,“林山”。而“才子圪垯”正好处在五山之中央,恰恰又在正北方位的“云台山”与正南方位的“尖山”之中轴线上和在东北方位“高天山”与西南方位“林山”及正东方位“鄂山”与正西“鄂山关”三条直线交点中心。群山环抱,五岳围拱。
 


 

  由于五座大山的海拨在1420一一1825米之间,均高于“才子圪垯”的1369米。三级圆台直径为33米,66米,99米。站立其上,环顾四周,望于山川,一览无余。“才子圪垯”恰似莲心独擎,五座大山犹如花瓣连襟。整体形置,酷若莲座。三层之台,九五之尊。其远山屏障正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苍苍姑射,巍巍昆仑。望断吕梁,横无际涯。滨临汾水,气势磅礴。众山九重,霞光万道。应证了老庄筆下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风水宝地。

  3、“圜丘”与“才子圪垯”

  《说文》“圜”字的本意“天体也”,浑圆为圜。《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丘”山头也。故“圜丘”即为圆丘。《康熙字典》:《周礼.春宫.大乐司》“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乐奏。因高以事天。”意思是说每年冬至这一天,皇家要在高于地面的代表天地人三层圆台上祭天祀祖。故“圜丘”就成为古代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

  “才子圪垯”与“圜丘”之型制均为下方上圆,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至今尚有遗存的三层同心圆台,虽荒草萋萋,但层次分明。虽古老苍茫,然其韵优存。表象规整,气势恢宏。象征天地人。正好符合了“三才同心,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礼制要求。是一个天生造就的标准圜丘,鄂邑的古代祭坛。

  4、“才子圪垯”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存

  1999年秋,我们登上这座山丘对照乡宁县行政区图之时,偶然发现这座山头的名字竟然叫“才子”。深为惊诧,特别关注。于是便多次邀请文物部门,有关学者开始调查。二十年来凡登山的人们常常在这三层圆台上都能发现地面上裸露的“古代陶片”,“瓦片”和少量的“青铜器片”,“古玉片”,“瓷片”等等古代文化的遗存。乡宁县原文管所长文博专家阎金铸,文物局领导郭海泉,杜浩江,许文胜,段爱云等。市文物局领导李兆祥,山西社科院院长杨茂林,历史所长冯淑梅,办公室主任贾克勤等专家,学者,多次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乡文管所的阎金铸,许文胜多次调查研究发现:
 


 

  (1)、“才子圪垯”遗存的实物和文化现象是古代祭祀遗址。大量的陶片,筒瓦残片中有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可贵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在吕梁山是极为罕见的。

  (2)、第一层圆台北边遗址有裸露的汉代板瓦及各个时代的瓦砾。根据遗址方位可能是“祈年殿”之类的建筑。

  (3)、在二层圆台西边发现一个“袋状仓”。同样形状的“袋状仓”在高岭凹古村落内还发现了两个。据县文管所介绍全县共发现四个。考古专家认定这种地窑是五千年前后的古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的秘密仓库。

  (4)、根据“古鄂邑”与“才子圪垯”的位置和周礼郊祭礼制规定分析推断,自春秋时期就成为晋国鄂侯冬至祈年,祭祀重地。汉代以后,“才子圪垯”便成为民间社祭的主要场所。科举,求官,祈福,求财延续至今。不拘一格,繁华兴盛。

  (5)、在“才子圪垯”北麓发现一处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的明代“观音菩萨庙”遗址。座南面北,砖瓦堆积,柱础零落。有关学者认为此庙是特为“祭坛”而建,意在“护法”,庇佑众生,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5、“才子”与“冬至”祭祀

  “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位,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的接点。寓意“阴极阳生,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也就是说阳气刚刚萌发,万物开始萌动,预示着生机无限,国运昌盛。而“才子”的本意与之同出一辙,天作之合,顺应天道。因此“冬至”与“才子”是祭祀的最佳时间和最佳地理位置的绝配。所以重要的地理位置必然赋予名副其实的“才子”重要之名。“才子”之名决定了“冬至”祭祀大典重要之地。这就符合“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方能融人于天地之中”及“三才同心,天人合一”的道理。所以“才子圪垯”系官方命名,专用祭祀。理所当然古鄂侯姬郄(晋国第十四任君王)举行郊祭选择“才子圪垯”是必然的。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载:“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据“鄂文化研讨会”专家学者认为:“少鄂”就是山西省乡宁县。“京师”即鄂邑“下京村”。于是便吻合了周平王在乡宁三年期间冬至祭祀的历史故事。平王于冬至前三天按礼制从京师到“歇驾苑”(薛家原村)沐浴,更衣,斋戒。经“走马山”登“才子圪垯”,举行祭祀大典。

  周历的正月是夏历(即农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贺岁”即拜年与“贺冬”即拜祖,都在“冬至”这一天。所以民间便有了“冬至如大年”,“官方贺岁,民间贺冬”的“敬天尊祖”之说法。从汉代开始“冬至”称为“冬节”,官方举行“贺冬”即祭天仪式,民间实行“拜冬”即拜祖之礼。于是“冬至”便成为皇帝祭天大典,最高祈福仪式。代表国民苍生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始于周,盛于唐,隆于明清。

  “冬至”祭祀内容:主祭昊天上帝;配祀列祖列宗;日,月,云,风,雨,雷诸神。我国现存的最大祭天坛庙,其一是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坛”,迄今600年。其二就是1993年发现的“西安天坛”,建于隋末,用于唐代,迄今1800余年。“才子圪垯”古鄂祭坛迄今2800余年,它与古中国的传统祭祀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着必然性的历史渊源。

  我们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可以看出古代先民能把敬天礼地,孝敬祖宗,天地人和谐相处,视为天大的事情,以成礼制。一絲不苟,深入人心,善莫大焉。“文明古国”之殊誉概基于此。当今世人窃以“迷信”而远之,殊不知“天地人道”之向善。其实祭祀只是人天交流,人天对话(敬畏自然)的一种理念形态。这种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文明,进步历程和时代标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科学认知与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換言之当今社会的文化,文明,进步依然须臾不可离开“天地人”和谐之大道。其表现形态只是不通过祭祀去完成而已。

  二、“才子圪垯”是“农耕文化”的窗口

  “农耕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之根,博大精深。它囊括了易学,天文,地理,气象,祭祀,历法诸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范畴。应该说“才子圪垯”在古中国“农耕文明”的创生,发展,成熟,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也曾是一朵熠熠生辉,光彩耀人,晶莹绚丽的浪花而存在。

  1、“才子圪垯”与“历法”之缘

  “才子圪垯”的座标北纬36度2分8秒;东经110度52分40秒。是观天象,测星斗的理想位置,因而它是古代先民测天观斗的地标,与古历法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整体联系,个中探讨之渊源。

  历法,是为了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生产,生活规律的需要,根据天象制定的计算时间方法。古代先贤历尽艰辛,通过观测北斗七星运转规律(即月亮顺时针绕地球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叫“阴历”。又根据太阳不同季节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叫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

  周代历法趋于成熟,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以确定“冬至”,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标志“阴尽阳生”。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就是“夏至”,即“阳极阴生”。而且掌握了推算“朔”(月之初一)“望”(月之十五)的方法。

  古鄂先民亦然在最佳地标“才子圪垯”白昼用“土圭”即“鄂”(用木棍作为测日影的工具或仪器之时叫鄂)测日影。夜晚观北斗。当斗建(斗柄)北指(指向北极)就是“冬至”,恰恰在云台山之方位。当“鄂”日影最长之日所指方位亦在云台山。同样斗建,日影共同指向尖山方位(正南)就是“夏至”;指向高天山方位(东北)之时就是“大寒”;指向林山方位(西南)是“大暑”;指向鄂山方位(正东)是“春分”;指向鄂山关方向(正西)是“秋分”。如此现象谁能想到:“才子圪垯”竟然与“历法”,“十二辟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有着惊人的,神奇的吻合兼容。

  2、“才子圪垯”与“十二辟卦”
 


 

  “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中的重要学说。“辟”为君主,取“主宰”之意。用十二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就是“十二辟卦”,亦称“十二月卦”。“十二辟卦”的第一卦就叫“复卦”。而“复卦”相配的月叫“子月”,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复卦”为一阳来复之象,即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阳气初生。而“冬至”在“五行”理论中又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故“复卦”亦为“阳动自生”。由是观之:“才子”,“冬至”,“复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缘。“才子圪垯”的五行完全吻合十二辟卦应用而生之象。

  3、“才子圪垯”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与天文星象智慧之结晶,是华夏祖先历经数千年实践创造出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历法是将两个冬至之间的轮回或周期称为岁。一岁分为十二等份叫做“气”或“中气”,是标志气候变化的转折点。一气又两分为一节,一气。所以一年中就有了十二气,十二节,总称为“二十四节气”。其中“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过后便是“立春”。反映在卦象中为三阳爻三阴爻,阴阳平衡,阴阳调和,天地之气交合,万物生养之道畅通。从此阴衰而往,阳盛而来,万物萌动,生机蓬勃,故为“三阳开泰”。

  鄂邑的五山一关的六个地点,从正北开始按顺时针旋转排序分别为云台山(正北方位),高天山(东北),鄂山(正东),尖山(正南),林山(西南),鄂山关(正西)的具象与居于其中央位置的“才子圪垯”恰恰形成了“两至”即(冬至,夏至);“两分”即(春分,秋分);“两大”即(大寒,大暑)的实地对应图。

  当你把《周易十二辟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图》置于“才子圪垯”中心之时用仪器测量,你就会看到“才子圪垯”有着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神秘,你就会脱口而出:这张图的原创地是不是就是“才子圪垯”?然后你会伸展双臂深情地拥抱自然,融入天地之间;你会闭目沉思,畅想“三才之道”;你会顿悟“才子圪垯”固有的“一元两仪三才天,四象阴阳五行间。六合七星八卦现,九宫中有十方仙”的中国神圣的传统文化。

  三、“才子圪垯”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博大。但它离不开整体联系,全域相关的自然规律。如同,舍涓涓细流何以成汪洋大海的道理一样。所以“才子圪垯”的文化绝非孤芳自赏,个中存在。它是鄂文化的必然产物。所以“才子圪垯”与鄂文化,尧文化,晋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化存在着整体全域性的联系之必然。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目前的“才子圪垯”,已是被历史遗忘,人们忘怀的真实的古文化遗址。其中宝贵的历史遗存,珍惜的古文化现象,重要的历史价值鲜为人知,而且存在着断层的危机。庆幸,时值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兴国战略的最佳历史时期,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把握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重要地位;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国文化基因;挖掘弘扬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如此等等。

  深信不疑会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关注支持之下,“才子圪垯”带有“直根”性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得以弘扬,造福乡宁,造福华夏,造福子孙。

  作者简介:

  郑中午,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历任乡宁县工业局干事,乡宁县交通局干事,乡宁县林业局任副局长,乡宁县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洪洞县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在乡宁县,洪洞县任职期间,多年荣获过市,省先进,红旗,模范公安局荣誉称号。曾个人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主要作品有:《大转移-----基层公安机关发展战略探索》,大转移一书中,明確提出科技强警是中国基层公安发展战略。此书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