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垂珠滴秋月

2019-09-06 17:56:57 来源: 作者:乔忠延

      
 
      白露垂珠滴秋月。
      读到李白的这句诗,白露犹如秋月一般立即悬挂在头顶。甚觉古人对节气的感悟,要比今人敏锐得多,体验得深,表达得准。何止是表达得准,该是精准,该是入微,该是曼妙。也该如此,古代虽有城市,却没有与乡村断然交割的城市。城市里没有坚硬的路面,没有直立的高楼,更没有映亮不夜天的路灯。那城市和乡村别无二致,天该黑则黑,该亮则亮,仍然践行着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甚至于城里也不乏映日荷花别样红,也不乏稻花香里说丰年。节气时令伴随着人们的饮食起居,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从物质到精神,节气全方位占据着古人的身心空间。于是乎,李白在朦胧的夜色里,独斟独饮,微醺时大笔点染,就又留下这形神俱佳的诗句:白露垂珠滴秋月。
 

 
      白露,本身就是个极为敏感的名字。露,很常见,每逢春暖,夜晚生凉,就会凝气为水。水珠挂在树叶草尖,即是露。春日夏天的露,是晶莹剔透的。某一天,这珠玑般的露水,有了些微的变化,不再那么晶莹,那么剔透,化入了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白色,这便是白露。露从今日白,天自今夜凉。露水珠一个细微的变化,预示了天地间两个时令的转换交接。一叶知秋,似乎是以小见大的典范。然而,和白露相比,用一滴露水上颜色的微妙变化感知凉热,显然不够精到。精到的该是流传了数千年的白露这个节气。
 
     自从那一滴白露注入节气,中国人的日子,就在那里环转;中国人的情感,就在那里浸润;中国人的诗词,就在那里歌吟。李白歌吟过了,白居易、卢殷又来歌吟。白居易写下的是《衰荷》:“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卢殷写下的是《悲秋》:“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
 

 
有关白露的诗很多,我却无法再往下欣赏了。一句“秋空雁度青天远”,勾起了我的遐思。嗜睡的我常常晚起,自然无法从露珠的颜色去窥视节气的变化。不过,这不妨碍我对白露初临的辨识,我会在第一时间准确提醒自己,处暑已去,白露降临。让我敏锐辨识白露降临的是,长空里那蓦然响起的雁声。抬头看时,碧蓝碧蓝的高空,一队大雁悠然飞过。雁南归,白露临,褪去炎热的南国在用温和的暖冬召唤远方的生灵。
 

 
      其实,何须大雁鸣示,身边的燕子便是最好的物象。往日亮阳高照,燕子在头顶上下翻旋;乌云低垂,燕子在身边纵横裁剪。时而还会闭合双翅,落在屋檐下的椽头叽呀叽呀高歌一曲。可是此时,听不见了那熟悉的歌声,看不见了那熟悉的身影,燕子也去了,去了南国。我不以为燕子是回家,以为是远行,北方的屋檐才是它们的家。家是生儿育女的老窝,是哺育成长的摇篮。燕子背井离乡远行,准是白露来临的时候。
      白露来临,天气转凉。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处暑虽是出暑的意思,炎热却未曾消尽,时不时回潮的热气会让人通体流汗。要降温爽身,少不了端盆水冲洗。到了白露,气温转凉,无需再端水冲身了。当然,也在提醒人们,轻易不要再赤身裸体,以免着凉。尤其是晚上睡觉,更不要无遮无盖地放纵肢体。

 

 
     好多地方都有白露饮酒的习俗,不独饮酒,还要酿酒。细细思之,饮酒的习俗来自于酿酒。暑热时节不能酿酒,酒曲发酵过快,孕育不出应有的美味。白露后气温降低,酒曲才能正常发酵。酿出的酒,味道才绵醇,才劲道。有这么好的美酒,哪能不饮?不过不是饮刚酿出的,而是饮旧年陈酿的。
      白露一杯酒,抵御夜凉,舒筋活血,健康长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