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热催五谷熟

2019-07-19 15:57:07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乔忠延

 小暑过去是大暑。



大暑的热绝不是小暑那种热。小暑的热是火烈的干热,大暑的热是潮湿的溽热。小暑的热像是一把火,燃过后犹如日落西山,温度降低,夜里还会残存一点凉意。大暑的热是蒸笼般的热,酷热的日头不仅炙热了长空,还将大地也烤热了,水汽幽幽地上升,屋里屋外,村里村外,城里城外,都被挟裹在内中,天下万物没有能逃避这暑热的。白昼热,黑夜也热,热得南宋陆游的诗句也直流汗水,要不怎么会名为《苦夏》呢:“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确实够热了,一鳞一鳞的屋瓦被烤成了条条火龙,火龙烤着人们,闲坐不动,汗水也滴滴答答。叹惜不能像鸟儿那样闪动双翅飞向九霄云外,寻找清亮居所,只能坐在蒸笼中经受煎熬。



我与陆游远隔近千年时光,可他那笔下的溽热倏尔便包裹了我的周身。还嫌包裹的不周密,和他同期的诗人王令又用一首《暑旱苦热》猛加热力:“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清风吹不散暑热,夕阳好像不是朝山下降落,倒像是插着翅膀又飞上山巅。江河海水都快晒干了,难道上天就不怕把天河烤干?明明知道昆仑有积雪,蓬莱常遗寒,却不能让尘寰众生脱离溽热,自己“何忍身去游其间”?这是古往今来暑热诗词里,最令我感动的一首。动人之处就在于,写下的不是一己纳凉的感慨,而是对天下众生共同凉爽的渴望。



相形之下,那些妙趣横生的纳凉诗就不得不低一筹了。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窗下,无物遮挡,清风徐来,自然凉爽。然而,如此闲适消夏祛热的能有几人?
论及乘凉诗,杨万里最会烘云托月,不写人如何热,而写《暮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轻轻巧巧几笔,便借助荷花把盛夏乘凉的机趣勾画出来,尤其是“低面深藏碧伞中”,真堪称神来之笔。



这样的诗还能说不好?不是不好,是境界没有王令高。可以和王令比肩的是戴复古的诗《大热》:“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我喜欢这首诗,缘于戴复古真实写照了大暑的特点。天下五谷成长在小暑,催熟在大暑。小暑时玉米、谷子、水稻,都在长叶,长枝,长个头。而到了大暑,这一切都长到位了,不再向外释放能量,转向内部孕育籽实,开花,结果,再灌浆成熟。催促的最佳办法就是加热,加热,再加热,五谷的籽实就在这热得不能再热的高温里一天一个模样的长大,一会儿一个模样的长大……更喜欢诗人那一颗金子般的怜悯之心,“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说不定诗人也会荷锄下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里最能见出一个文人的良知。



中国是个诗歌的大国,诗词多得犹如汪洋大海,戴复古的诗《大热》没有被淹没,还能像绚烂的浪花闪亮于当代,足见良知是何等值得世人珍爱!


作       者:乔忠延  
责任编辑:高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