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聚焦】产权改革赋能 产业发展兴村 ——白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观察

2019-10-22 16:00:2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小桥流水,黛瓦白墙,民俗展馆、游乐场、科技体验馆、百姓大舞台林立,园区里果蔬飘香……8月7日,白水县杜康镇和家卓村和园景区里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从荒地到集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建成不到两年的和园已经成为和家卓村发展转型升级的最大亮点。

  从2017年开始,乘着白水县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和家卓村清产核资,确权定股,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掘资产资源,激发起干群干事创业积极性,短期内迅速完成了从“烂杆村”到“示范村”的逆袭。

  7月28日,和家卓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蜕变的和家卓村,正是白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样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仅激发了农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为全县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瑜博说。

  产权改革 激活发展新动能

  “过去,村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乱!干部群众一盘散沙,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全村488户2150人,其中贫困户65户237人。”8月7日,回想起村子这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就由白水县委组织部选派担任和家卓村第一书记的宋倩苗感慨不已。

  没产业、没资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子怎么发展的困惑始终萦绕在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心头。2017年,白水县开始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党总支书记马俊看到了机遇,主动要求参加试点,就此揭开了和家卓村的发展序幕。

  2017年7月,经过详细的清产核资、成员界定等手续后,杜康镇和家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挂牌成立,核实集体经营性资产150万元,界定集体成员488户2150人。马俊告诉记者,合作社集体股权30%,成员股权70%,成员股中93%为基础股,剩余的7%为扶贫优先股。“成员基础股人人有份,扶贫优先股则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核算,全村非贫困人口人均股权0.029%,21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叠加享受基础成员股和扶贫优先股,人均股权0.032%。”马俊说。根据规定,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收入30%留作公积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和风险基金;70%用于股权分配,集体股权收益用于转增集体资本扩大再生产,成员股收益直接分红到户。

  在合作社筹备期间,和家卓村与西安华图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联手打造田园综合体。随着合作社的正式挂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合作社以土地资源和争取的扶持资金入股,占股51%,企业占股49%。”宋倩苗说,集体持股、企业入股、农民参与、村企共建,和家卓村逐步确立“党建+旅游+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张恩平告诉记者,目前,白水县124个村(社区)已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核实集体资产7.4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77亿元;登记集体成员6.2万户23万人,全县8个镇(办)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总社,县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

  三产融合 鼓起群众钱袋子

  “李挺美家六口人1200元、石贵荣家五口人1000元……”今年3月13日,包括217名贫困群众在内的和家卓村全体村民领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分红。

  2018年5月开园以来,和园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吸纳全村2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创业30户,直接增收280万元,被省人社厅授予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就业扶贫示范基地。

  在依托和园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同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路径也在稳步推进。

  利用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和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村集体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20余亩,建造10座钢架温室大棚发展设施果蔬和花卉栽植,资产全部纳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归全部集体成员所有。2018年5月,村里淀粉加工厂建成投产,带动全镇发展红薯种植6000亩,仅种植红薯一项,收入达16万元以上。此外,大棚培育的太空红秋葵、五彩椒、香炉南瓜等20余种蔬菜,与和园旅游项目相配套,形成集创意蔬果种植、梅花产业培育基地、淀粉加工基地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体产业成为集体壮大、群众致富的“钱袋子”。

  2018年,和家卓村被确定为陕西省第六批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白水县被确定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整县试点单位,集体产权改革在全县迅速铺开。

  据党瑜博介绍,2018年,白水县整合财政专项资金1355万元,支持52个村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打造了和家卓、四河、新生等一批集体经济示范典型村,形成了雷村养殖、史官村食用菌、北关村田园综合体等一批规模化集体产业。今年,白水县整合专项资金3625万元,推进全县124个村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模式创新 三重保障助脱贫

  除了“党建+集体经济+园区+贫困户”的四位一体扶贫模式,和家卓村还总结出“量化收益分配权、集体扶贫优先股、贫困户优先务工”的集体经济三重保障扶贫机制和全县集体股权扶贫新机制,为全县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扶贫创造经验、奠定基础。

  “现在,我在大棚里务工,干20多天收入2000多元,比原来一个月都挣得多。”自从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45岁的贫困群众石小强日子就好过多了。2017年7月合作社成立,当年10月,石小强就回到了村里务工。之前,石小强在5公里外的宾馆做浆洗工作,月薪1800元。“现在,在合作社有股权分红,在大棚有工作,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我很满足了。”石小强说。

  据宋倩苗介绍,村里各类产业项目已吸收200余名村民务工就业,27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工人,3户贫困户进入园区直接经营创业,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全部转移就业,累计为群众增收150余万元,贫困户增收45万余元。

  为了增强带贫益贫效果,新建的10座产业大棚被确定为专项扶贫产业项目,确立了为期5年的“量化收益分配权”扶贫长效机制,将大棚收益按集体30%、贫困户70%的比例进行分配。5年期满后,大棚收益权收归村集体,再按照股权设置向全体成员分配。

  有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平台,集体资产和市场资源实现了有效衔接,贫困户找到了长期稳定的增收路子。截至2018年底,和家卓村贫困户中,55户已顺利脱贫,全村成功“摘帽”,村集体资产也由最初的150万元增长到4000余万元。

  目前,依托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白水县“党支部+集体经济+X+贫困户”和“量化收益分配权”的扶贫模式基本形成,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产业项目设立集体产业扶贫岗位、集体扶贫优先股、扶贫产业量化收益分配权的红利叠加扶贫机制正持续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改’促变,持续巩固成果,全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继续壮大集体经济,给农村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和动力。”党瑜博说。记者 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