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小月
“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这是不少消费者在收到商品礼盒的第一感觉。
近年来,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买椟还珠”的事情并不少见。针对如何为商品包装“瘦身”的问题,企业和消费者都需要有行动和消费观念上的转变。
过度包装问题突出“礼盒里只有几块小月饼,但盒子非常精美,还有雕花。扔掉很可惜,就放在家里当收纳盒了。”90后消费者李淼感叹道,感觉礼盒包装比食品本身还要贵。
据了解,针对今年中秋节,不少食品企业都推出了月饼礼盒,大多是提篮、多层抽屉式礼盒,并特别标注“高档礼盒,送礼甄选”字样。虽然口味大同小异,但包装都在彰显“高级感”。一些品牌也开始与热门IP合作,打造复古宫廷风包装。食品和礼盒谁是主角?让人难以分辨。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43.7%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有时会看需要购买过度包装月饼,40.2%的中国消费者则明确表示会购买过度包装月饼。购买理由排名第一的是为了送礼体面。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月饼“过度包装”现象依旧存在,消费者看似掌握了月饼消费的主动权,但囿于“人情社会”的送礼习惯,消费者只能一边吐槽礼盒包装贵,一边无奈地下单。
其实,商品过度包装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屡见不鲜。
今年7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关于2020年商品(过度)包装、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器具产品质量、能效水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从商品包装抽查统计情况来看,化妆品、茶叶及相关制品、蜂产品、其他食品的不合格发现率超过20%;其中,在化妆品类别中,抽查28家企业生产的70批次商品,发现23批次商品不合格,不合格发现率为32.9%。其中包装空隙率不合格23批次,包装空隙率不合格发现率为32.9%;包装层数不合格1批次,包装层数不合格发现率为1.4%。
新标准规范商品包装为解决食品化妆品过度包装问题,9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组织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技术机构,对2009年版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并发布了新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
如何定义过度包装?新标准明确规范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要求。消费者只需查看商品本身的重量或体积,并测量最外层包装的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初步判定商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问题。新国标强制规定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
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这些包装废弃物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
作为业内绿色包装互联网平台,一撕得集团联合创始人刘焕然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装是品牌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界面,在新标准下,企业也要重新思考包装的表现形式,从原来的奢华走向简约,从追求大小到追求精致,从追求精美到追求环保的变革当中。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包装创造的心理溢价仍不容忽视,在短期内或无法消除,毕竟品牌的本质就是差异化。
对于如何为包装礼盒“瘦身”,刘焕然坦言,现在接触的一些客户已经开始重新设计包装了,从尺寸上进行了压缩,增加了很多用心且不增加成本的设计。
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护肤品牌也开始有意识地尝试绿色包装。如佰草集,80%以上的产品均采用可回收降解外包装,纸盒全部用再生纸制造,同时还与全国的化妆品门店携手,开展化妆品空瓶回收活动。再比如悦木之源产品的包装纸盒,采用通过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环保纸张,其中含有约50%的回收纤维,可实现99%的回收利用。
消费观念需转变据悉,新标准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为企业和市场设置了两年过渡期。“两年的过渡期,从表面上看是留给企业的,实际上更是留给消费者去转变消费思维的。”北京看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宇轩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少礼盒过度包装,实现绿色生产,从企业的技术层面上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倘若企业减少过度包装,不再华美的礼盒能否让消费者接受,是否会削弱礼品自身所带有的极强的社交属性,有悖中国传统送礼的“面子文化”?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商家称,“只要月饼的礼品属性不变,过度包装很难彻底杜绝”,就消费心理角度而言,礼品消费确实存在这个特点,这也是行业和企业必须正视与引导的消费心理问题,而食品的礼品消费功能也是商品过度包装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在郭宇轩看来,解决礼盒过度包装的浪费,并非单纯的环保与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过渡期内,大力弘扬绿色消费的价值观,改变消费者送礼过分重视礼品包装的“面子文化”,培养以绿色环保为荣的社会风气;对实施绿色生产、减少过度包装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双向发力,会起到一定效果。
刘焕然强调,好包装绝不是奢华的包装,迎合新时代趋势和主流消费者的包装才是真正的好包装。现在90、95后已经是消费主流,包装的互动性、设计的新颖性等是吸引他们的更好方式,这些不一定要通过增加包装成本而实现,在环保、设计等方面做到差异化,也可能会收获不一样的市场反应。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