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晋山史志文献馆创办人王兆元:“燕子衔泥”筑史馆

2021-07-23 10:16:35 来源:临汾日报 作者:

      别人都是赚钱养家,王兆元却是贴钱养书。为了创建临汾晋山史志文献馆,他不惜卖房、举债,却从不向前来查阅的人收费。

用常人的观念看待王兆元,有人会问:在这个社会,他属不属于一个特例?他撇小家,为大家,到底图个啥?

让史志“活起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把诗意般的光彩抖落在书桌时,王兆元早已伏卧案头,徜徉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了。

      已过耳顺之年的王兆元,退休前曾是临汾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退休后被聘为临汾市中共党史研究专家。谈起与地方史志文化的情结,他娓娓道来。

      时间回转到2003年,从小喜欢文学艺术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临汾地方史志,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随着自己执编的《临汾市城市建设者风采》一书的面世,王兆元深深地被城市建设者的奉献所感动,从而萌生出为广大城市建设者们“树碑立传”的想法;2005年,《山西省城乡建设志》编撰委员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其提供临汾市城市建设史志文稿;2008年,市建设局成立《临汾市城乡建设志》编纂委员会,考虑到他本人的业务组织能力、文字编写功底及对地方史志工作的热爱,建设局领导把编写《临汾市城乡建设志》的重任托付给了他。

     盛世修志,兹事体大。王兆元不敢怠慢。可当他走访临汾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查阅相关地情资料时发现,档案馆中均以新中国地方机构文件和人事档案居多,地情文化史料极为匮乏,城市历史资料、建设图片、地情文化书籍更是稀缺。

  “无米下锅”的现实,让工作一贯认真的王兆元有了浓浓的忧患意识,“找到史志当务之急,收藏史志、保护成果、传承文明刻不容缓。”

那么,什么是地方志?

      国有史,郡有志。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是关于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百科文化全书。

可,到哪儿才能找到翔实可靠的史料记载,帮助自己完成《临汾市城乡建设志》的编写任务?

      生性执拗的王兆元利用休息时间钻旧书市场,跑废品收购点,托书友寻找,在网上淘购……有了可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他编撰《临汾市城乡建设志》提供了参考依据,从此,王兆元对收藏地方志书更为痴迷。

      于是,他采取了“燕子衔泥”的笨方法——按照省、市、县、行业、家谱等类别收集、收藏方志。

      有一次,他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稀缺清版《平阳府志》,爱不释手,如久旱见甘雨,可价格要800元。要知道,他当时一个月工资不足千元。买了就等于断炊,可不买的话,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肯定会后悔。回忆起那段因“冲动消费”而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往事,他眼里依然闪现着坚毅的光芒。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几年来,有很多同行在编写历史材料时都查阅过它,发挥了很大作用,解决了诸多查找难题。在他看来,“收藏志书是爱好、是手段,发挥作用才是目的。”

      多年来,他收藏的志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有一众编撰《乔李镇乡村记忆》的史志爱好者,为寻求翔实的村史资料、依据来找王兆元;有一批大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课题,苦于找不到资料无法开工,来见王兆元,从他收藏的志书中找到了所需历史资料和照片;王兆元的史志收藏几乎成了史志研究者的资料宝典、材料编纂者的知音,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文史珍宝。

给史志“安个家”

    “死”在古籍书堆里的资料在王兆元这里“活”过来了!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却毫无朝气可言。

   “遇到好书时一定要果断,要第一时间抢到手。”随着藏书的增多,王兆元的日子越发捉襟见肘起来。“找书”,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他下班后的时间。“咱说他的身体不好,要多注意身体,可他就是不听。他对书的痴迷,简直到了着魔的程度。”妻子陈爱萍无奈中透着心疼,默默承担起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家人的支持,给了王兆元莫大的鼓励。然而,因为自己的爱好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时常令他感到愧疚。遇到资金周转不开时,他时常会想,“下狠心,把比较稀缺的方志卖了,绝对可以改善现在的生活!”但是,它们作为孤本存在的价值,却令王兆元怎么也“狠不起心来”。

      为了更好地延续文脉,让更多社会史志爱好者在追求地域文化之韵时不至于像自己一样“断炊”,王兆元的心中又萌生出实现史志书籍“数字化”的想法。可筹建资金又从哪儿来?

      思前想后,王兆元和爱人商量起了卖房的事儿。一忍再忍的妻子发火了。“你还要不要这个家!儿子结婚住哪儿!”“儿子结婚是几年以后的事儿,咱到时候再考虑。眼下最要紧的是,把方志永久地保存下来,得给史志尽早‘安个家’!”…… 禁不住丈夫的软磨硬泡,看着他视如生命的各类地方志,妻子又一次妥协了。

      2014年,得到家人支持的王兆元委托北京兴源科创公司对全部实物史志图书实施数字化高清扫描。经过数字化加工后期处理,2018年,山西省首个地方史志文献电子图书数字库建成。“目前馆内馆藏史志全部实现数字化阅读功能。”王兆元介绍,“电子图书数字库集分类检索呈现、双层PDF格式、一键下载、分目查阅、分类原版翻页、一库多机链接查询、电子图书全文检索服务平台六大功能于一身,非常方便。”

      地方志“安了家”,儿子的婚房却还没有着落。

      有亲友提议,卖一部分地方志,他坚决不答应。

      也有人说,“这哪像个过日子的样儿,这个丈夫、父亲当得不合格!”

      还有人说,“别人都是赚钱养家,你为啥贴钱养书?”

      甚至有人调侃,“放着悠闲的退休日子不过,还把工资贴个精光,许是脑子进水了!”

      王兆元苦笑:“为什么要收藏史志?”——他有自己从不曾更改的认识:史志不能遗失,历史不能忘记,文化不能断续!这是一件拖不得、等不得的大事。

把文脉延续好

      初心不变,梦想依旧,困难一时,生活继续。

      儿子的婚房终以贷款“搞定”。王兆元酝酿方志陈展馆的新计划也逐渐成熟。

      2020年,他将多年来苦心收集的12000余册地方史志搬入“燕巢”——临汾晋山史志文献陈展馆。

      走进五一东路木材巷古香纯朴的四通大院,王兆元租用的陈展馆内,数十个标注有书籍种类的书柜如列兵环阵,他如数家珍地诉说着每类藏书背后的故事,“这边有旅游专志、那边是山西地方史志、北面是红色史志文化、西边是地情文化人物传记、里屋是地方报刊杂志、家谱等,涉及12类史志文献资料。”一册册古今志书,让人不但可以重温历史,更能从中领略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的振兴之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平阳古城(临汾)古有‘晋山书院’,创始于元泰定年间。清康熙34年遭地震塌毁停办。”在整理旧版《临汾县志》过程中,这段珍贵的文献资料跃入王兆元眼中。有了新发现,这位方志学者又萌生出新的想法:复建“晋山书院”,赓续文脉,让临汾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地方史志部门以及文友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帮助其恢复了“临汾晋山书院”堂号。

    “文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爱书如命,对书都非常喜爱,但是看了王馆长这个藏馆的书以后,不仅敬佩而且震撼。他的藏书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查找便捷,从临汾的民间藏书来说是空前……”临汾文化名人翟耀文在现场欣赏藏书、体验“数字”阅读后毫不吝啬地夸赞道,“王馆长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王兆元图了啥?入门处那块金灿灿的“临汾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牌匾,见证着这位痴心老党员的闪光足迹。那个镶嵌在岁月屋檐下的“小燕巢”,守候着时光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声。(陈明 亢亚莉)

原标题:“燕子衔泥”筑史馆 痴心一片续文脉 ——记临汾晋山史志文献馆创办人王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