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善人李家

2021-04-16 21:02:10 来源: 作者: 陈果元

  A阳春三月,天朗气清,受好友之约,与众人坐了个中巴,去运城李家大院游览。一路上,春光明媚,满眼新绿。高速路上的隔离带间,绿化的各种花卉,在微风中摇曳身姿,含笑绽放,似在迎送过往行客。

  领略着窗外美景,享受着难得的清净,心情倍感愉悦。为活跃气氛,排解寂寞,资深美女领队金花,不断地鼓动大家展露才艺,在阵阵欢笑之中,又表情丰富地讲说着李家以"善"著称的有趣故事。

  提起大院,山西可谓群芳竞秀,各具特色。大院文化,分为实物与隐性两大部分,实物文化,即存在地面的立体艺术;隐性文化,即家族谋略的兴衰通鉴。

  李家大院,虽不及祁县乔家的规正,灵石王家的浩大,皇城相府的奇伟,但整体建筑,吸纳了徽式建筑的风格,又因李子用留学英国,娶了英国夫人,部分院落仿照

  "哥特式"建筑,从而又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特点,故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晋商大院,

  尤其是内在的"善"文化,更是独具魅力,无出其右,如山巅玉英,一枝独秀,是其它大院无可比拟,所不能及。正如社会流传"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

  李家大院坐落于万荣县(原万泉县)闫景村,东孕方山之秀气,西毓黄河之神韵,可谓风水宝地。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2组,现存11组,160多间房屋。另有祠堂、花园等,占地近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

  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古朴典雅,用材肥硕,装饰考究。其砖、木、石雕与其它大院一样,都形象生动的体现着晋南一带的风俗民情。但有几处雕刻,工艺甚是精湛,观者无不惊叹。品评整个建筑艺术 ,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博大精深的神韵内涵,无不浓缩散发。2013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先祖本是一逃荒难民,从陕西韩城落脚到闫景村后,以农为本,辛勤劳作,经数代接力打拼,渐显殷实光景。尔后由小贩起家,发展为晋南首富,其间的奥妙何在?让我们走进李家大院,一探究竟。

  站在恢弘壮丽的李家大门前,门额三个醒目柳体大字"广善门",赫然映入眼帘,二层 阁楼小草"李家大院",笔势灵活舒展,最上端则是行书"慈善世家"。凝视着三层匾额,透过优美的书法,李家之所以能成为一方巨富,答案不言自明,"善"为主因。

  在导游的引领讲解下,怀着敬仰之心,我们鱼贯而入。目之所及,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脚踏之地,如在画中游,满眼都是景。数不尽的奇妙对联,看不完的精雕饰品。家国情怀的传统美德,随处体现。以"善"为内容的的善文、善图、善规等善文化,无处不在。就连到处悬挂的大红灯笼,也写着一个漂亮的善字。

  眼睛一亮的是大院深处,有一面100左右平米的"百善壁",用真、草、隶、篆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天天行善,永远行善。此壁全国独一无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劝戒教化后代行善,大院出入显眼处,矗立着一方"劝善碑",原、释文并存。意思是尧舜为什么能成为万世敬仰的君主呢?因为他们是德善完美的贤人。所谓善,就是心怀仁爱,摒弃邪恶的品行。对上来说,保护国家和人民就是善,对下來说,周济贫困就是善,对内來说,敬老爱幼就是善,对外来说,尊重长辈诚信交友就是善。并引用《易经》及儒、道、释精典劝善格言,把"善"奉为自己做人的准则。李家不光这样说,更是祖辈世代,始终如一是这样做的。

  走出宽敞肃穆的李家祠堂,门边对联吸引了不少人:"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意思言简意赅,深刻明了,上联是继承祖先的业绩关键在"耕读",下联是留给子孙的智谋主要是"勤俭"。

  望着这副妙联,我驻足思索,道头会尾,眼前幻化出李家由贫到富、行善济困的家史,像影视镜头回放,一幕幕由远到近,依次展开,层见叠出,扑面而來 ……

  李文炳,李家第十三代后裔,发家创始人。清嘉庆年间出生,自幼聪明,富有商业头脑。务农之余,热衷商道。道光元年,李文炳先是逢集赶会,摆卖土布,农闲时节,肩挑布包,走村串巷,沿街叫卖。

  后得知靖边、安边、定边一带,气侯寒冷不宜种棉花,土布价格高涨(信息就是金钱),遂用手头集蓄,收购土布,组织马帮向西北"三边"贩运,同时把当地的皮货、药材等紧俏物资驮回销售。

  尽管每次往返艰辛异常,翻山越岭1000多公里,有时还会遇到土匪响马搶劫,但由于他心眼活泛,讲究诚信,生意便顺利做大(淘到第一桶金)。

  有了资本,李文炳心大了,开始创建商号,生意扩大后,渐次向周边拓展(财富迅速膨胀),后发展到周边各省,成为晋南著名商人。

  随着李家商业的不断兴旺延伸,1914年,李家重量级人物登场了。李子用,第十五代传人,留学七年英国,学成归來。凭借渊博的学识,对"日不落帝国"快速崛起的感悟,李子用眼界开阔,雄心勃勃,把家族传统货物贸易,首开先河,向金融汇兑和实业转变。征得族人同意,创办了第一家"鼎记花店"。每年在晋、陕、豫金三角棉花产区,收购棉花,打包整装,由火车运往沪、津、武汉的几家纺织公司(起步就是大手笔),创造了颇丰的利润。

  紧接着,又眼光独到,大展拳脚,瞄准制造业,兴建了冶炼铸造厂,迈向了依靠设备和技术大生产的现代工业之路。后又经过实地考察,充分发挥在英国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投入巨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及榆次晋华纺纱厂(家族财富成几何增长)。从此,李氏家族由小贩到商业,再进军实业,三步跳跃,实力大增,进入鼎盛时期。生意很快遍及晋、陕、甘、宁、内蒙,鄂、豫、沪、津、京等15省市,100多家店铺,行商足迹遍天下,总资产达到数百万银元,终成晋南首富。

  李家人每每去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日行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其富足程度,可见一斑。

  阅遍晋商,之所以能发达,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义字当头,以义取利,李家更是践行的典范。

  李子用掌管家族后,他深知掌柜和店员的重要性,所以上任尹始,首先修改店规。把李家商号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一次。其次是东家的六成股份降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提到五成,此举大大调动了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当年底,李家生意利润直线上升,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发迹后,李家低调做人,从不张扬。私塾院有一残联横额——"深藏若虚",即可窥探到李家做人的立身之本。

  正因如此,李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子用,才能以善德修身,眼光远大,具有超前意识,成就商业奇才 ,把李家事业逐步推向辉煌顶峰。其功绩堪与乔家乔致庸,皇城相府陈廷敬相媲美。

  以利济世、乐善好施,则是整个李家数代笃行不悔的人生信条;也是李家为人处世的"遗传基因";更是李氏家族民国初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个中原由。

  其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人,善不图报的美德,给千秋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有大书特书、参照效法的现实意义。

  从第十二代起,到解放前的100余年,李家人救活了成千上方灾民的性命。这些善举,完全來自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均出于他们善良的本能心愿。唯这样,他们似乎才能心安理得,才能对得起祖宗的教诲,才能求得内心慰籍。

  历史上,万泉县是个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是旱灾。一旦干旱,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面临饥饿死亡的悲惨境地。每当遇此,李家人总是从不迟疑,设立粥棚,接济饥民。

  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须倒。

  凡闫景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一口棺材,助其入土为安。

  光绪三年,众所周知,"天大早,人相食……"麻雀饿的都要从树上掉下来。基于道义和社会责任,李家兄弟围着煤油灯,集聚商议,果断出手,放賬舍饭。其善行被清廷赠封,三个当家人为正五品的奉政大夫,夫人为宜人,一时满门荣耀,乡邻无不敬羡。

  清光绪二十年,山洪暴发,闫景村被淹,房屋倒塌,李家为灾民撑帐宿住,盘灶舍饭,使一百多男女老少无一人受冻挨饿。据说,开饭时间,李家鸣钟通知,村民只须拿着碗筷,一天三餐,顿顿管饱。

  民国17年,山西接连大早,河东尤甚。李家倾力救灾,先后赈济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河东救济总会10000银元。在本村及外地设粥场三处,数月后,李家粮囤已空,为此每天派四辆马车,出去购粮。这次赈灾,直至第二年秋收后方才结束,李家为此欠下一笔外债。

  李家举债赈灾的善行,深深感动了地方政府。当地县长亲临李府送匾,勒石表彰。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闻讯后,为李家领发了"博施济众"牌匾一块,给予褒奖。"功德堂"内,浏览着历届官府、乡绅民众,赠给李家的数十方功德牌匾,不由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李家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足可编书成册,以上只撷取几例。其善名不仅河东一带妇孺皆知,陕、甘、宁很多地区也广为传颂。

  据说,当年有个年青人要和别人去挖李子用家祖坟,家里老人大声呵斥:"那是李善人,挖善人家的坟是要造孽的!"由此,李"善"人之名,不胫而走。

  还有一年,两个小偷去李家行窃,刚上到房顶,被主人发觉,就高声说:"房上的人下來吧,夜深危险,要掉下來摔伤,家中父母谁来奉养?"说着搬来梯子,小偷听了后,非常惭愧,下来涕泪交加,跪地瞌头。主人送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來找他,从此,再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

  耕读文化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核心传承精髓。李家致富后,也十分注重教育。院内建有私塾学堂,李家教育后代读经书,不读死书。书院影壁上有砖雕"司马光砸缸"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家乡名人为标杆,启发孩子自我开悟,提高综合素质。

  不仅如此,李家还捐银千两,资助地方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时至今日,运城多才子,与李家早期兴学育人不无关系。

  当年李子用学成归国,携英国夫人下轿车回村时,村内站满了围观的人群,成为轰动乡里的大新闻。

  回到家里,还闹了个笑话。两口子见了大人,行过大礼后,麦氏大大方方,袅袅上前,拥抱公公亲了一口。公公大怒,不由分说,顺手就给了一耳光。就在双方尴尬之时,李子用赶紧跪下,向父亲解释这是西方的礼节,一家人才烟消云散。

  婚后,俩人育有五个子女。麦孺人不但悉心教育子女成材,而且还勤勉侍奉公婆,直至养老送终。其男女平等、坚持婚姻自主、开风气之先的新观念,像一股清风,吹遍了方圆诸村,为开化本地男女青年,树立新风尚,起到了积极地催化作用。

  更让人敬佩的是,抗战期间,李子用把家藏的50余条枪枝和1000多发子弹,捐献给中共汾南支队。并将其部分子孙,送给八路军和解放军队伍。特别是孩子们的英语专长,为我党革命事业及新中国建设大大派上用场。

  1957年,李子用作为开明绅士,在太原积极申请,加入"民革",为人民政府出谋划策,尽献绵簿之力。1966年"文革"前夕,以86岁髙龄无疾善终。用万荣人幽默的话來说,蒼天有眼,善有善报,李善人在"文革"前去世,没遭"魔难"好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还出了个富有传奇色彩、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能人——王和君。她15岁嫁到李家,其夫不幸英年早逝,人称"三寡妇"。王和君生于中医世家,秉性耿直,心灵于巧,且擅长火针、拔罐,治病救人,分文不取,村内口碑很好。

  丈夫去世后,李家南院生意由其打理,所经营的商号,风生水起。银川市的中华老字号——敬义泰,就是王和君的杰作,曾为宁夏的"八大商"之首。

  近几年,42集"李家大院"电视片,已拍竣杀青,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原型即李子用和王和君 。相信播出时,又是一部热剧。

  行文至此,再赘述一笔,介绍李家建筑的两个有趣特例。一是"同德堂"大门上暗藏六道机关,进出分别三道,表面看很难识破,其防盗性能不亚于现代的防盗铁门。为明了各机关的奥妙,导游向我们一一进行了演示,用特制的三把钥匙轮换启动,方能开门。二是还有两处"夹层墙",外表与普通墙没什么区别,但作用很大,一处是用来存放贵重物品,一处是藏人躲难。

  1938年,日军进入李家大院,无论怎样鼓捣,就是打不开此门。鬼子气急败坏,用刺刀强砸硬刺了一个时辰,只捅了一个小洞,始终未能进入。

  1937年后,由于日寇和军阀的压榨迫害,李家生意每况愈下,到解放前已奄奄一息。为不辱没祖先,李家后人星散各地,远离日本鬼子的势力范围。解放后,李家各商号大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曾经煊赫80年的李家商企,退出了历史舞台。

  游览完毕,余兴未尽。当今盛世,国富民强,旅游热方兴未艾,李家大院景区,更是潜力无穷。从热火朝天的综合开发,再到"惟善为宝"的发家秘决,必将在国人心中引发浓厚的兴趣,掀起借鉴学习的热潮,慕其名而争先睹之为快。

  李家大门的长联新作,道出了不虚此行的收获:一部沧桑身后留画梁几许依山独秀,百年风雨门前有善亩万千与我同耕。以此共勉!

  2021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