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中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

2022-03-21 10:50:5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林光耀;刘秦民

  ■林光耀 刘秦民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方案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比如结合各地临床救治经验,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增加针灸治疗内容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价值和贡献,对于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全力打好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促进人类文明互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新时代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传承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传承创新过程中,悟习经典是传承的关键,也是研习中医的重要路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疫论》等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现代医学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提出的“治未病”,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代的《伤寒杂病论》确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准则和方法体系;明清时期的《瘟疫论》对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的作用有目共睹,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中医药发展要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中医理念,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粹。“治未病”的健康观、“大医精诚”的道德观、“医乃仁术”的医德观等,融合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生命的独特认识。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养生防病的治未病观、爕理调平的中和观等,蕴涵的哲学智慧非常丰富。当今时代,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战略高度和思维范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疫情全球蔓延肆虐,中国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协助疫情严重国家共同抗疫,传授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经验,中医药企业向国外捐赠大量中医药品。一系列积极抗疫行动,推进了中医药走向世界、惠及世界,有力促进了世界文明互鉴,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文化传播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医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信、可用、可治,其作用在防疫抗疫中非常有效,也正在被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接受。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加强中医药文化有效规范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拓展传播渠道、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的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

  强化政策引领,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对外传播机构利用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真实数据、鲜活案例,积极向世界讲述中医抗疫故事,展示我国大国担当的形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中医药方面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如《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国家从法律层面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2017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多措并举将极大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力。

  尊重文化差异,实施差异化传播。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中医毕竟是一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的医学技术,其理论基础、价值观念、治疗手段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医学模式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中医药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国际化传播时,应熟悉各国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形态,避免同质化、单调化,要用“世界表述”的方式来讲述精彩的中医药故事,用“中国创意”的方式来展示中医药的独特内涵与魅力,从而增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

  挖掘中医药文化经典宝库,丰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涵。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是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之一。西医和中医的治疗理念不同,西医是以现代生物学、病理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依赖现代医疗设备,对疾病的治疗更多是从局部的病变中去找原因,是一种现代的实验医学。中医以阴阳五行、藏像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观、辨证论治观以及贵和尚中的理想目标。和西医相比较,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论治,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去揭示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大力挖掘中医药文化宝库,阐释中医药文化的历史精髓,解决好中西医两者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认知差异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解读生涩难懂的中医概念和话语体系,让更多的国内外民众接受中医、喜欢中医。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夯基垒台,使中医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目前,中医药事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更好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夯基垒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依靠中医药治病救人,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方法极其有效。中医注重“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同时中医药以极其低廉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增强了惠民效果,不仅守护了人民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期发明的预防天花人痘接种术,为全球消灭天花贡献巨大;屠呦呦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拯救了上千万疟疾患者的性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成效显著。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最普惠的健康福祉。深入推进中西医结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就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夯基垒台。

  其次,聚焦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立柱架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造就一批文化底蕴深厚、临床能力过硬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是当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聚焦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强化“道”与“术”并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做到“术练至巧”,真正培养出具有医乃仁术的医德修养和至精致巧的医术造诣的拔尖中医药人才。要构建“通”与“专”并重的中医经典教学体系,让学生既精通《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疫论》等经典为主的通识课程,同时又要精通以专业特色为目标的专科经典课程。要夯实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传承,使中医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20VSZ021)、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GXJK030)、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1YJZX00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