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眼下正值猕猴桃成熟的季节,黔江区中塘镇的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迎来丰收的喜悦,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就此展开……作为渝东南中心城市的重庆市黔江区,在坚持走城乡互动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带来了哪些变化?
猕猴桃变身乡村振兴“致富果”
黔江区中塘镇的猕猴桃正值收获季节。林霞摄
农业是乡村的主要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曾经的仰头山道路泥泞、交通闭塞,农民基本就靠养猪、种红苕、玉米等艰难生活。在黔江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入驻,集中流转土地12000余亩。
作为以优质猕猴桃种植为主,兼具脆红李等高端水果研发、推广、冷链物流、销售和深加工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型企业,这里的猕猴桃畅销全国,为黔江山区农民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下,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劳务承包费和果实奖励等方式实现增收,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年收入20000多元。
“除了猕猴桃,我们还种植了杨梅、蓝莓、枇杷等水果,满足城里人采摘观光的需求。”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文平透露,目前公司正围绕猕猴桃做文章,未来将依托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再看太极镇,李子村金鸡坝农业示范园采取稻油轮作、稻渔(鳅)立体农业模式,正大力打造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重庆慧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黔江、彭水建有3个3000亩薯类种(苗)繁供基地,带动500余户薯农(蚕农)户均增收过1万元,李子村集体经济年均分红5.4万元。
山地蚕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重庆花神丝绸工作车间。林霞摄
近年来,黔江区以打造蚕桑“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目标,通过“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推动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开启了山地蚕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位于太极乡太河村1组的太极镇太河村桑园托管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整合50余万元山东日照对口帮扶资金和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配备26台自动升降省力化、机械化蚕台设施,通过“村委‘统'+农户’托‘”,有效避免了桑园撂荒,桑园面积及产茧量稳居全乡第一。
从黔江区林业局了解到,全区已建成标准桑园10万亩,年产茧8万担,蚕茧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市第一,蚕农售茧收入达2亿元,全产业链年产值10亿余元,其中茧丝绸工业产值5亿元。
“黔江桑蚕茧放在全国市场上都是非常优质的。”重庆花神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岐炜介绍,公司是黔江区委、区政府为了打造“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延长茧、丝绸产业链,于2017年11月招商引资来的。“经过近4年发展,我们拥有进口剑杆织机32台,年织绸200万米,桑蚕丝用量260吨,领先于渝东南几大区县的茧丝绸民营企业。”
此外,由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打造的40万吨玻璃纤维加工基地,不但将产品做到高品质运用到各行各业,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年产值25亿元,解决2000多人就业,有效带动城乡产业链的发展。
建设大美乡村助力黔江全域旅游
宜居宜业宜游的官村。林霞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得到扶持,生态修复保护,环境有效整治,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在阿蓬江畔悄然嬗变,华丽绽放。
坐落于黔江区冯家街道东南部的寨子社区,由原寨子村、新生村、蓬西村、官村四个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约8.6平方公里,8个居民小组970户4103人。据重庆峡谷城文旅集团副总经理金玉东介绍,该社区以创建官村4A级景区为抓手,提档升级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全力打造“城郊融合型”示范样板、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乡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来增加群众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与城市互动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黔江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1个5A+7个4A”的精品旅游景区集群。其中,濯水景区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土家十三寨获批重庆市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小南海镇新建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冯家寨子社区、金溪望岭村入选全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依托武陵山区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立足做靓中国峡谷城,推进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全面融合,着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集团化办学打造城乡互动“课堂”
以跳绳为特色项目的黔江区新华小学。林霞摄
在推进“城乡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黔江区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教育、医疗、旅游集散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跳绳为特色项目的黔江区新华小学,曾4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获15金5银5铜,打破3项亚洲纪录2项世界纪录,培育10位世界冠军。至今,学校在全国大赛共夺78枚金牌135枚奖牌。据该校教师严静介绍,校跳绳队大部分学员来自农村,他们能够得到训练保障离不开学校支持、教育利好政策。
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黔江区教委认真落实《黔江区教育发展集团化建设工作方案》,建立“1+N”城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机制,组建12个集团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研训联动、捆绑发展。
“'1+N’即以一个城区优质学校引领带动‘N’个乡镇较弱的学校,集团牵头学校将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下沉。”黔江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科科长杨秀明介绍,集团化办学从2014年至今,经历了试点起步、全面实施、纵深推进三个阶段,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广。
从产业振兴、文旅融合到集团化办学,黔江区正从各方面着手,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山地特色城镇群,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刘政宁、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