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皇城相府

2020-05-18 08:29:4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果元

  庚子年,过了清明,疫情也松动了,景区小心翼翼的放开,人数当然限量,口罩也必须戴好。一家人坐大儿子小车,再游皇城相府。

  起了个大早,五点半就出发,六点多在曲沃向东一拐,迎着朝阳,沐浴着霞光,直达目的地。

  高速路傍,杨树吐芽,青草铺地,绿披山坡。放眼望去,粉红的山桃花,黄灿灿的连翘,点缀其间,大地一片春意盎然。

  小麦已将近一尺,黑油油,齐铮铮,茁壮旺盛,肯定又是个丰收年头。

  翼城一带,苹果园不少,正值花期盛开,一片绚烂夺目。偶而掠过村庄,视野透亮,祥和安静,勤劳的农民已在大田耕作。

  本來想在车上打个盹,补个回笼觉,但艳丽的风光,刺激着神经,兴奋的毫无睡意。快到阳城,气侯原因,云蒸霞蔚,群山朦朦胧胧,半遮半掩,又是一番悦目景致。

  游皇城相府,前多年来过一次,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次是了解内在的文化底蕴,探究陈家长期兴旺发达的个中奥秘及成因。因此,专门请了个资深导游。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古居。

  相府分三块区域,由御书楼、内城、外城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一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内城为明代所建,依山就势,坐东朝西。外城为陈廷敬扩建,典雅豪华,坐北朝南。整座府第,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巨族文化宅”。

  大门城楼,即御书楼,巍峨壮观,金瓦辉煌,上悬“午亭山村”巨幅匾额,左右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是康熙皇帝委托陈廷敬编纂《康熙字典》时,常去巡视,见70多岁的老人不畏寒冬酷暑,呕心沥血,严谨治学,伏案躬耕的情景,深为感动,当即泼墨挥毫,奋笔疾书,为陈廷敬写下了这副评语,意即是对陈廷敬一生德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为彰显皇恩,激励后人,陈廷敬命人把这副御书悬挂于大门。

  进了城门,迎面矗立着一座高大气派的古式牌坊。康熙38年,皇帝为旌表陈敬廷一门忠于朝廷,丰功伟绩,特意为他父亲、祖父、曾祖父封赠了不同品级的官位,并下旨要他回家树功德牌坊,为世人做一个楷模。就这样,在大门后面的过道上,建起了这座陈家几代功德载体,把他以后兄弟子侄十人的功名和官职全部铭刻在上边。

  牌楼正中间上方镌刻着“冢宰总宪”四大字,笔划粗重有力,让人一看,就觉得高大至上,产生一种敬威之感。两边偏门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受到皇帝的恩赐。

  “冢宰”就是古代宰相的别称。总宪除了代表陈廷敬曾任过左都御史之外,同冢宰联系起来,就是总领朝中大事,因他是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百官之首,所以实同宰相。

  凝视着古朴威严的功德牌坊,一股达官显宦的高贵之气,伴随着陈家二百年辉煌浮现而來……

  接着往左一拐,进入外城的“中道庄”,取意中庸之道。正是深悟中华传统哲学精髓,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陈廷敬一个汉人官吏,才能在满族为统治中心的宦海漩涡中,遨游一生,顺畅升迁28次,无有坎坷闪失,直至病故在任上。生前死后,朝野好评如一。

  在辅佐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之中,能善始善终并深受朝廷倚重,成为文治武功的一代圣君——康熙皇帝的肱股重臣,一代明相,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无出其右。

  “中道庄”大门,制作精良的“大学士第”、“总宪府”镶金牌匾,赫然入目,高悬门额,左右楹联:“河汾礼乐四季忧民日,海岳文章千秋报国心”。是陈廷敬一生的自励座佑铭,也是他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审视细评,意思是为官要遵崇传统制定的礼乐思想,时刻忧国忧民;勤学要有海深山高的文章学问,才能很好的报效国家。

  进入第三进院子,只见富丽堂皇,雅致温馨,各种雕刻,寓意深刻,显示主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康熙皇帝南巡,两次下榻陈家居住的地方。皇城一名,由此而来。后来陈廷敬官居宰相,自然皇城相府,也就名之实归了。

  在陈家小住期间,君臣相携,亲密无间,白天闲云野鹤,徜徉山水,晚上吟诗歌赋,促膝长谈,上至国家大政,下聊民间轶事,明君贤臣,相处甚欢。康熙帝对陈廷敬的渊博学识、宽广胸襟,对政务的精辟见解、掷地有声的治国妙策、及诗词文章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笔高度赞赏,再次为陈廷敬题写:“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给予奖赐。

  出来步入花园,跨过小桥流水,绕进亭台楼榭,花园不大,但曲径通幽,设计精妙,让人流涟忘返,文化气息很浓。

  后边正屋,即著名的“点翰堂”,是康熙帝第二次来皇城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名。皇恩浩荡,恩宠无比,宰相府第,荣耀之极!

  接着爬上内城墙,逆时针方向踏台阶向后登去。步入顶端,共53个台阶,陈廷敬入朝作官,也刚好是53年,冥冥之中,是定数,还是巧合!导游说,相府内城是明代所建,当时陈廷敬还没出生。

  站在最高处,环城相府一览无余。城堡依山傍水,高墙护卫,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座融城防、宗祠、官邸、民宅、书院为一体的明清古建筑群,稍微留意,无不透射出其独特的建筑文化理念。

  所到之地,门厅堂屋,楹联、匾额随处可见,尽皆饱含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的名言佳句应有尽有。或励志劝学:事当发轫求初步,学似为山重始基。或修身养性:德祟先哲淑身济世,仪式后昆谨言慎行。独知无愧名斯显,正学能循德有基。或寄情山水:绿水为邻皆可意,青山作伴不知贫。或为人处世: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处处显示着陈家深厚的儒学文化修养,以及洁身自好、牢牢把握做人底线的自律能力。

  明清官场,官员俸禄较低,日常用度大多紧张,为防贪腐,陈家对本家做官子弟,往往定期给予补贴,以让安心政务。这也可从中窥探到陈家荣耀二百多年而不衰败的良好家风。

  在一僻静处,有一块喜眉欢眼的大肚弥勒佛浮雕,心悦之余,驻足观赡,佛顶题词“虚怀若谷”,联系刚刚欣赏过的“经过物理愁眉放,勘破生涯笑口开”一联,可进一步了解陈家把涵养、度量、宽厚、容忍做为修练的必要内容。

  环顾四周,群山环包,满目青翠,面向河川,清水长流。阳城一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煤铁产业发达。精明的陈家,当然不会放过这发财的机会。

  自明代中叶以来,陈家先祖就信奉耕读传家,兼营煤铁,发迹后,对后代子弟,就偏重教育。根据孩子们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遍请天下名师,仿效先贤典范,因人施教,开发智力,挖掘潜能,悉心培养。长大后,宜农宜工、宜商宜官,展其优势,各显其能,使陈家终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对照灵石王家,发达后,在对子弟严格施教上,就难比陈家,所以先后出了四十几个官员,没一个是博取功名的,都是 靠捐钱买官。虽也盛极一时,终觉得颜面羞惭。以至于后世无继,出了“梁儿”、“无力”等败家子,落得穷困潦倒,饿死街头。

  两家相比,一清一浊,泾渭分明!

  与其它荒山秃岭、地力贫瘠地方相比,不可否认,陈家可谓是地处膏腴之地,占据先天优势,果然是人杰地灵,利于生财出官。风水一说,我不太懂,不敢妄言,但我更坚信,陈家的后天自身努力,才是最根本的正途。

  距此南偏西三百米处,有一座郭峪古城,说是城,其实就是一个村。看简介,这个村的村民,历史上就好耕读之风,明清两朝,先后出过15名进士,18位举人,50余名贡士。其中仅陈家一族,就出现了9位进士,并有6人入翰林,贡生举人更是灿若群星。陈廷敬就出生在郭峪村,也是陈家的发祥地。

  由于家学渊源,施教有方,经过几代接力助推,到陈廷敬手上,陈氏一门官商事业,达到顶峰。是陈廷敬的巨星光环太耀眼,遮住了其家上下几代大员的光亮,随便列举,都是政绩斐然,青史留名,赫赫人物。

  不说清朝,但就明代陈廷敬的祖爷爷而言,已是陕西的按察史,一个没有背景的农家子弟,能在省府坐上第三把交椅,绝对是风毛鳞角,实属不易,其在郭峪村的府邸,凡去过的无不注视良久,心有所思……一不仅如此,陈家还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大族,有作品传世的诗人就达33人之多。

  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山村,有如此众多的显赫人物,不仅居山西之冠,全国也罕见。特别是陈廷敬的头雁效应,更助长了这一方群起攻读,彼此辉映、学而优則仕的良好风气。几百年来,此村文墨根基之深、人文之鼎盛,实在令人起敬,发人深思。

  明末战乱,郭峪村盐业大亨王家出巨资,全村民众投工,建起环村城墙,形成一座古城堡,才有了郭峪城之说。城内,豪宅连片,庙宇众多,近来也被国家例为中华文明古村,也是追寻陈家发达之根的溯源地。

  直到陈廷敬爷爷手上,陈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郭峪村容纳不下,才开始营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河山楼。楼高七层,固若金汤,高达30余米。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向城外。据说,明末有千余流寇攻打皇城相府,一月有余,难以突破,只好撤离。陈家八百多口人,躲进河山楼,福星高照,幸免一难。而周边数村,如遭蝗灾,皆被洗劫一空,其状惨不忍睹。事后,县志载:“此乡只保全陈氏一楼”。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陈廷敬少年得志,20岁即考中进士。历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礼部吏部待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陈廷敬在朝为官五十余年,深谙中庸之道,凡事礼让在先,从不逞强,一心埋头做好份内之事。同时,又精明能干,为政清廉,坚持原则,一身正气。还经常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因此,政声很好,又不恃功自傲,为清王朝的发展、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五十年后,陈廷敬孙子在朝为官,颇有建树,乾隆皇帝一次召见他,勉励后,想到陈廷敬,不由赞叹,当场书写:“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给予嘉奖。

  清末有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论,能与清初陈廷敬相提并论者,立德立功立言俱佳、近乎完人的,只有曾文正公曾国藩。一个是辅佐皇帝,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王朝基业,一个是在清朝摇摇欲坠之时,挽狂澜于既倒,延续了清朝50年寿命。

  为训戒儿子们和众文武大臣消除私欲,齐心辅佐朝政,一次朝会上,康熙皇帝严历说道,陈廷敬是我的师傅,更是你们做人的楷模。并当面评价陈廷敬:“公宅心仁厚,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话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早期主持编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明史》、晚年又亲自手定《康熙字典》、《康熙词谱》等权威典籍,闲暇之余,还整理出50卷《午亭文编》珍贵史料,为中华文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尤其是《康熙字典 》,这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全书42卷,47035个字,比明代的《字汇》还多13000个字。这部宏篇巨著,取材丰富,在全国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出于敬仰之情,又是本家先贤的大作,我毫不犹豫,选购了一本简版《康熙字典》。

  回返路上,整理见闻印象,思素陈家的发达之路,辉煌成因,常盛秘笈,只觉得面对博大精深的皇城相府文化,自己学识粗浅,难以悟到真谛,只能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脑海里尽管不断闪现着教育得当、清廉勤慎、中庸之道、抑或忠孝俩全、风水甚佳等等,捋來捋去,总觉得还缺个什么。忽然想起导游说陈廷敬还是个大孝子,他为了母亲开心,免她老人家上京城路遥之苦,于是便在内城的基础上,扩建了外城等一系列附属设施,使相府更加气派宏大。建成后,扶母亲住进去,哄母亲说这就是仿照皇城盖的。这又是皇城来由另一说,当然,这只是个感人的传说。

  由孝心延伸思路,不由的想起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阴阳先生,炎炎夏日,走得口渴难耐,路过一农家,进去讨碗水喝。屋中只有一个老婆婆,见他气喘吁吁,便舀了一碗水,先生急忙端起,正要喝时,婆婆抓了一把碎麦秸,啪!就扔到碗里。先生很不悦,但又口干舌燥,无奈只得便边吹边喝,把水喝完。

  临走时,先生说:我没别的本事,会相坟地,如不嫌弃,愿给你家选一方好阴宅,婆婆一听这是好事,便满口答应。

  于是先生便故意选了一处凶宅,心想,喝你碗水,还扔一把麦秸,把我当牲口呀!

  过了多年,先生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又來到这家,看看这家倒塌成什么样子。不期想,昔日的寒窑陋室变成高楼大厦,招待他的还悬当年那个婆婆,只不过是破衣乱祅换成了绫罗绸缎。先生大吃一惊,正待相问,婆婆开口:感谢恩人给我家选了块好坟地,这几年事事顺心,儿子连升几级,坐了大官。说完招呼管家下人,好饭好茶招待先生。

  饭毕,先生疑惑不解,于是闲谈之间,又问起当年麦秸一事,婆婆笑呵呵地说:“你热哼哼的,走的心肺正炸,如不这样,你渴急一口喝干,身体肯定吃不消”!哦。先生恍然大悟,连忙跪下瞌了几个响头,再三致谢,方才告辞。

  出来后,先生唉叹,德心好才是最好的风水哟!

  而类似这样的行德积善的感人事例,在陈家太多了,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我终于明白了,陈家的长期兴旺,不管有多少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论务农经商、还是处世做官,甚或女眷,都要德行配位,不能失德。好德积善,任何人不能越轨,这是一条铁律,始终是陈家的家训,后代子孙必须用心遵循。

  厚德载物!想到此,我心内释然,皇城相府的形象越发高大了,给人以更多的回味、启迪、沉思……

  再见了,皇城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