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上面用甲骨文写着“祝福祖国”; |
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看展的孩子; |
国家博物馆内,孩子们正观看汉字的演变。 |
陈寅恪说:“每解读一个汉字,就是解读一部文明史。这每一幅图画,也是一部人类的思考史。”汉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美感,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脉络。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发现汉字之美”为人们行走天下,增添了魅力。
走近大众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已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个多月,仍然人气火爆。12月1日,甲骨文文化展厅里人头攒动。入口处,一群孩子围在一块电子展示屏前,仔细观看“车、水、马、虎、周、王”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简体字的不同写法,还不时在纸上做记录。“甲骨文就像画画一样嘛,你看‘马’字还画着鬃毛呢!”一个孩子像发现了宝贝一般激动起来。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这一展览,从中国字的视角呈现中华文明,也让甲骨文这一“艰深”文字走近更多普通大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1999年即开始创作甲骨文设计系统。在展览尾厅,一些观众正排队体验制作甲骨文吉祥话、扫码获取甲骨文表情包。这些妙趣横生的体验活动,均出自陈楠的团队,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甲骨文文化的距离。
而在发现甲骨文的河南安阳,甲骨文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1月下旬,记者来到安阳,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外的广场边,一位老人正用特制的笔蘸水在地上练习甲骨文书写,这是他每天的功课。博物馆内,一排画板让记者和许多游客驻足。那是一些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上面画着长城、天安门或是中国地图等,每一幅上都用甲骨文写着“祝福祖国”。如今,在安阳,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对甲骨文书法都不陌生。前来参观的葛先生正用手机拍下一幅甲骨文图片,以便“回家对照着练习”。“我写得并不好,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葛先生笑言,“作为一个安阳人,总得会写上几个甲骨文。”
由字解文化
日前,“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展览在希腊雅典举办。“汉字很难,但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写照。”参观展览的雅典市民希望通过了解汉字来感受中国。
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殷延禄结合《说文解字》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迄今已有十五六年。“传统文化要走近大众,一定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讲解,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殷延禄说,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当时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了解汉字,才能够了解文化的源头。”
几年前,殷延禄去山东一个省级文明村作精神文明宣讲,结合“老”和“孝”两字在造字之初的含义、演变,向村民们讲解孝敬父母、和谐邻里的意义。这种“解字”的讲解方式,让在场的老百姓感到非常亲切易懂。两年之后,殷延禄再次来到这个村庄时,村里的一位老人主动走向他,“你就是那个讲解‘老’和‘孝’的人吧?”老人的关注,让殷延禄心中为之一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文化魅力,这样的文化才是能打动老百姓,能走进他们内心的。”殷延禄说。
汉字变文创
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办期间,许多外国友人走进运动员村的汉字造梦展馆,笔蘸墨汁,一笔一划地模仿写下汉字,亲身体验汉字的魅力。
“汉字造梦”是武汉本土的文创平台,聚集了众多对汉字感兴趣的艺术家、书法家、大学生,他们把对汉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创作成实体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汉字的魅力和汉字文化。
“汉字造梦”是一个缩影。汉字正成为中国文创产业的一大宝库。今年深圳文博会上,一个名为“字在”的展区吸引了许多观众。馆内大量的汉字文创产品,兼具传统与创新。据工作人员介绍,“字在”这一字文化创意品牌,以千年活字为媒介,融合汉字艺术与现代设计,传播汉字文化,让活字这一伟大发明重新焕发活力。
连续举办11届的海峡两岸汉字节,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品牌。今年海峡两岸汉字节配套竞赛活动——“乐活汉字·魅力文化”2019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中,汉字成为参赛者们驰骋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沃土,共有来自海峡两岸的1200多件作品参与角逐,这些作品或展现十二生肖的汉字演变,或用多媒体演绎昆虫与汉字的微妙关系;或将汉字设计融入八音盒中。未来,这些作品将会吸引更多人了解汉字、品味汉字。
国家博物馆内,参观结束的孩子们意犹未尽,在家长的陪伴下,他们在一件件甲骨文元素文创产品前流连。这些文创产品或许会成为人们一步步走进神秘甲骨文世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