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21面锦旗

2021-10-29 11:02:17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高振博

  本报记者 高振博 通讯员 张敏

  10月15日,忙完一天工作的徐政收到一条微信,是他在洋县溢水镇西山村的帮扶对象张军发来的。张军刚参加完一期电焊工职业技术培训,不久后就要拿到资格证。“以前一个月靠苦力能挣7000元左右,有证后每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张军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培训信息正是徐政告诉张军的。当徐政得知人社部门围绕乡村振兴,在洋县组织了电工和电焊工两个专业培训班时,就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厦门一建筑工地干活的张军。

  虽然今年8月徐政已与新的第一书记进行了工作交接,但他心里依旧牵挂着西山村的群众。作为汉中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副局长,徐政忘不了过去5年在洋县溢水镇西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日子。

  尤其是当时离开时,他凝望着西山村乡村大舞台墙上悬挂的一面面红色锦旗心情激动。锦旗不仅凝聚了像徐政这样的驻村干部的心血,也是当地老百姓突破“穷”围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徐政的眼神定格在一面锦旗上,锦旗的落款人是洋县望奎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望奎。

  徐政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望奎时的样子。那是一个眼睛有神、行动有力的青年。当时徐政想利用西山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椴木香菇和肉牛养殖产业,便有了招引返乡创业明星的想法。张望奎便是他的目标人选之一。张望奎是西山村的能人,在邻村发展香菇种植,势头很好。张望奎也想在本村创业,可西山村的底子太差,担心自己的心血会打水漂。

  为了打消张望奎的顾虑,徐政帮其流转土地45亩,并为其争取创业担保贷款30万元、村互助资金协会贷款2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64万元。此外,徐政还协调引进灌溉用水,解决了香菇灌溉难问题。

  目前,张望奎的合作社种植香菇6800架、黑木耳100架,年产值约120万元,每年季节性用工110多人,其中脱贫群众近60人。

  “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暖人心。”徐政的目光落到另一面锦旗上,落款人是西山村的脱贫户薛君芳。

  提起薛君芳这个在苦难面前不低头的女人,徐政由衷敬佩。薛君芳的丈夫中风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不离不弃,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丈夫、孝敬公婆、教育子女。每天早晨6点,她准时起床为丈夫擦洗身体、洗脸、喂饭。天气好的时候,她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外面晒太阳,陪他说话,缓解丈夫的病痛和心理负担。

  村上把薛君芳评为村里的“孝老爱亲”模范,并帮她申请了低保、大病救助等各项政策。徐政通过“水滴筹”、单位“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号召同事、朋友捐款,为薛君芳减轻经济负担。徐政还为她安排了村计生专干的岗位,一个月收入1600元。

  在徐政的倡导下,西山村定期开展先进模范评比表彰活动,使村民学有榜样;定期进行爱心超市积分兑奖,提升了村民见贤思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使诚、孝、俭、勤、和的新风尚在该村蔚然成风……

  “创业贷款助脱贫,增收致富惠民生”“产业扶贫到户,民有致富门路”……21面锦旗足足挂满了一面墙。徐政看着一面面锦旗,回忆着一幕幕往事。

  “五年西山人,一生西山情,我永远都是大家的亲人和朋友。”在今年8月举行的西山村新旧第一书记交接仪式上,徐政泣不成声,很多村干部和村民也红了眼眶。

  在像徐政这样的驻村干部和村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西山村已从软弱涣散的“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样板村。村里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种植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6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38万元。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