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一线工人到山东省首席技师;从一名初中毕业生到拥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家;从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到资产过千万,他用了14年。凭借出色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规划,日前,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威海青年创业形象大使”。他,就是李川,一个凭借不懈努力,在威海缔造了创业“神话”的年轻人。
一个小发明,打开创富路
1996年,初中毕业的李川进入威海同泰集团,做了一名缝纫工人。随后的6年里,他先后干过电工、锅炉工,虽然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岗位,但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李川都不甘于仅仅做一名合格的工人,而要成为“专家”。工作时间,他精研业务,做到“干一行精一行”;业余时间,他不断学习从小就感兴趣的电气知识,储备了大量的相关知识。
2002年初,在一次生产调度会上,公司负责人提出要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增效。这时,李川想到了公司1000多台的缝纫机。他发现,缝纫机只有在机针接触面料时,机器的运转才算有效工作,其余时间都是在空转,非常耗电。而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他发现厂里的缝纫设备有50%的时间都处于空转状态。“ 如果能够发明一种节电器,降低缝纫机空转时的耗电量,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了这个想法后,李川立即开始在家搞起了研究。
此时,几年来积累的电气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经过近半年的反复研究和试验,李川发明的第一个缝纫机节电器终于做了出来,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发明。经过试验,安装上这种节电器后,缝纫机能节电30%以上。
发明成功的喜悦让李川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发明为他打开了一条光明的创富之路。
销售节电器,淘得“第一桶金”
2003年初,李川在工作之余注册了个体工商户,凭借一台电脑、一把电烙铁、一个万用表和钳子、螺丝刀等基本工具,他与妻子在家中开始了缝纫机节电器的生产工作。
至今,李川仍清楚地记得他赢得第一个客户时的情景。2003年1月的一天,李川走出家门,推销自己的产品。在经历了十余次失败后,李川丧气地走进了当天要跑的最后一家绣品企业。在企业经理办公室,李川介绍了缝纫机节电器的优势。出乎李川的意料,该企业经理对这个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对 30%的节电效果还有些怀疑。为了验证产品的性能,李川将一个样品留在了企业。一周以后,该企业经理兴奋地给李川打来电话说,“你的缝纫机节电器确实能节电30%,我们先订货260台。”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该企业又连续追加订单,投资近4万元为所有的缝纫机都安装了节电器。后来李川得知,该企业因为设备耗电巨大,本来需要投资数十万元增加供电容量,缝纫机节电器的出现正好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这个小东西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该企业经理对李川说。
这次成功的推销不但大大增强了李川的创业信心,也让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工资的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适时转型,发明创造财富
看到自己的发明带来了利润,2003年2月,李川为该产品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不料,在随后的两年里,随着节电技术的发展和仿冒品的增多,李川的产品销售遇到了瓶颈。而此时,李川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机遇。
2005年,李川从一位在华东数控工作的朋友处听说,现有的机床电磁吸盘控制器极易损坏,急需一种更先进的替代产品。李川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开始了新“电磁吸盘控制器”的研究。仅仅用了一个月,李川便把新产品研制了出来。新产品送到华东数控进行了3个月的测试后,效果非常好,李川于是决定大批量生产,但却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
2006年9月,李川研发的产品随着出口机床走出了国门,而他也凭借手中的5个国家发明专利,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同泰集团的决策者意识到,这是一个进军高新技术领域的良机。于是,公司决定在资金上给李川支持,成立了专门从事机床电器的研发和生产的威海琢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李川出任公司总经理。
威海琢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与哈工大(威海)建立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关系。目前,公司经过2年多的发展,已拥有员工20多人,其中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就有10人,公司净资产已愈1500万。
走过7年创业路的李川,目前不但是拥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威海市首届十大发明家”“山东省首席技师”,日前更被中央电视台《青年创业中国强,我是城市榜样》活动评为“威海青年创业形象大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这样评价李川,“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坚定执着的信念。”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促使李川在创业路上一步步迈向成功。
然而,李川却没有满足。目前,他正在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立志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让公司在5到8年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