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16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14年,在发展中国家,有30%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贫民窟。那里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很差,居民在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6%提升至2018年末的59.6%。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比2012年末提高约8.0个百分点。在如此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并没有出现其他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民窟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通过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基础设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有力促进了城市公用设施发展。截至2017年末,城市供水管道达79.7万公里,供水普及率达98.3%;供气管道超过1.1万公里,燃气普及率达96.3%;污水处理厂2200多座,排水管道达63万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5.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无害化处理率为97.7%;城市公厕13.6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22.8万台;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83.1亿平方米,管道长度达27.6万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2418公里;道路照明灯达2594万盏。这些公用设施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及管理水平,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极大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找到较好的职位、获得不错的收入,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8年的9.26年,增幅将近80%;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7.2%提高到2018年29.3%,呈现稳步提升态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著提高,从1982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3.6%。1999年,我国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多,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8.9%,2018年达到13%。一大批人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实现了美好生活。
积极扩大就业,为提高收入提供保障。就业是减贫、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把每个人的努力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最可持续的途径。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释放了劳动力市场活力,使城镇就业人员迅速增加,城镇就业比重2014年首次过半,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6%。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0.2%提高到2018年的83.6%。上世纪末,伴随国企改革、减员增效,我国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制定实施了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就业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1998—2005年促进全国19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的局面,我国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都在1300万以上。广大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织密社会保障网,有效发挥兜底作用。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挥着保障兜底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截至2018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2亿人、1.96亿人、2.39亿人、2.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百姓工作生活解除后顾之忧,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1日 09 版)